苦参

苦参是豆科、槐属草本或亚灌木植物,稀呈灌木状,通常高可达2米。羽状复叶;托叶披针状线形,渐尖,互生或近对生,纸质,形状变,椭圆形、卵形、披针形至披针状线形,上面无毛,中脉下面隆起。总状序顶生,花多数,花梗纤细,苞片线形,花萼钟状,明显歪斜,花冠比花萼长,白色或淡黄白色,旗瓣倒卵状匙形,龙骨瓣与翼瓣相似,稍宽,分离或近基部稍连合;子房近无柄,花柱稍弯曲,胚珠多数。种子间稍缢缩,种子长卵形,稍压扁,深红褐色或紫褐色。6-8月开花,7-10结果

苦参

苦参形态特征

草本或亚灌木,稀呈灌木状,通常高1米左右,稀达2米。茎具纹棱,幼时疏被柔毛,后无毛。羽状复叶长达25厘米;托叶披针状线形,渐尖,长约6-8毫米;小叶6-12对,互生或近对生,纸质,形状多变,椭圆形、卵形、披针形至披针状线形,长3-4(-6)厘米,宽(0.5-)1.2-2厘米,先端钝或急尖,基部宽楔开或浅心形,上面无毛,下面疏被灰白色短柔毛或近无毛。中脉下面隆起。

总状花序顶生,长15-25厘米;花多数,疏或稍密;花梗纤细,长约7毫米;苞片线形,长约2.5毫米;花萼钟状,明显歪斜,具不明显波状齿,完全发育后近截平,长约5毫米,宽约6毫米,疏被短柔毛;花冠比花萼长1倍,白色或淡黄白色,旗瓣倒卵状匙形,长14-15毫米,宽6-7毫米,先端圆形或微缺,基部渐狭成柄,柄宽3毫米,翼瓣单侧生,强烈皱褶几达瓣片的顶部,柄与瓣片近等长,长约13毫米,龙骨瓣与翼瓣相似,稍宽,宽约4毫米,雄蕊10,分离或近基部稍连合;子房近无柄,被淡黄白色柔毛,花柱稍弯曲,胚珠多数。荚果长5-10厘米,种子间稍缢缩,呈不明显串珠状,稍四棱形,疏被短柔毛或近无毛,成熟后开裂成4瓣,有种子1-5粒;种子长卵形,稍压扁,深红褐色或紫褐色。花期6-8月,果期7-10。

苦参

苦参产地生境

分布于中国南北各省区。印度、日本、朝鲜、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也有分布。生于海拔1500米的以下山坡、沙地草坡灌木林中或田野附近。

苦参繁殖方法

播种:用碾米机将苦参种子快速碾1-2遍,使其种皮变色。当种皮颜色由棕褐色变为灰白色,用手摸有细末即可。防止碾压过度,影响出苗。播种时间:春播为3月20日至4月20日;夏播为6月20日至7月10日;秋播宜早,9月上旬以后为防止越冬时部分幼苗被冻死,不宜再进行播种;冬播当气温下降到5℃以下土壤封冻前进行,当年不出苗。次年春季出苗。播种量为22.5-30.0千克/公顷。播种深度为3-5厘米。大田直播:行距40厘米、株距20-27厘米,每穴留苗1-2株,种植密度8.25-9.60万株/公顷,采用机械播种。

苦参

苦参主要价值

苦参根含苦参碱和金雀花碱等,入药有清热利湿,抗菌消炎,健胃驱虫之效,常用作治疗皮肤瘙痒,神经衰弱,消化不良及便秘等症;种子可作农药;茎皮纤维可织麻袋等。 

上一盆:菹草
下一盆:槐树